-5.6%→0.5%!浙江这个成绩了不起
总的来说,浙江在上半年成功实现了从-6%到0.5%的GDP增速V型反弹 ,这不仅是浙江经济韧性和灵活性的体现,更是浙江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方面都取得胜利的有力证明 。未来,浙江将继续咬定全年目标不放松,努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季度浙江经济有望迎来拐点。经济降幅逐步收窄 一季度浙江省GDP同比下降6% ,但3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全面上升,工业增加值同比上升3%,投资增加1% ,显示出经济正在逐步复苏。
安徽省:600分以上有30504人,高考考生65万,600分以上占比5% 。在使用全国一卷的11个省份中 ,600分以上人数排名第一的是浙江省,其次是河南省52065人、江苏省40486人等。
一季度,浙江省外贸表现虽然受到疫情影响 ,但依然保持了出口和进口的不同增速。全省进出口总值为6294亿元,同比下降4%,其中出口总值为4415亿元 ,下降4%,进口总值为1889亿元,增长6% 。尽管1-2月数据下降明显,尤其是2月 ,但3月数据有了快速回升。
人均可支配收入 可以看出,浙江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江苏多7800元左右,按比例来说 ,就是比江苏多20%,是很了不起的成绩。人均存款2018年全年统计还没有出来,以2018年1-5月对比吧 。
截至6月9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壹〗 、截至6月9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新增确诊病例: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1例。其中 ,境外输入病例15例(上海7例,广东3例,陕西2例 ,浙江1例,四川1例,云南1例) ,本土病例6例(均在广东)。死亡病例:无新增死亡病例 。疑似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现有疑似病例11例。
〖贰〗、年6月8日0时至24时德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情况2022年6月8日0时至24时,全市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无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截至2022年6月8日24时,全市现有本土确诊病例0例 ,现有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例。
〖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发的肺部感染性疾病,其特征与防控要点如下:核心症状表现典型症状以发热 、咳嗽、乏力为主,部分患者伴随呼吸困难、胸痛 、头痛、肌肉疼痛、喉咙痛 ,或出现嗅觉/味觉丧失等神经症状。
〖肆〗 、成都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最新通告,明确自2022年9月5日0时起,成都市范围内将继续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在此期间 ,全体居民原则居家,以遏制25疫情的传播 。成都市预计在9月底前后全面解封,但具体日期仍有可能推迟至10月上旬 ,将视疫情防控情况而定。
〖伍〗、根据“国务院客户端”APP对全国疫情中高风险地区目录调整的情况,截至近来,国内中高风险地区名单更新如下。
最新!新增本土确诊1383例,本土无症状19089例
江苏省:3例 ,均在镇江市 。江西省:2例,均在南昌市。湖南省:1例,在娄底市。云南省:1例,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陕西省:1例 ,在西安市。
月5日境内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383例、无症状感染者19089例,涉及27个省份。我省多个地市已有病例报告,外防输入形势严峻 。4月6日开始 ,衡阳各级各类学校正常上课,校外培训机构和校外托管机构正常恢复培训和托管服务,校园防控不可大意。
4月股市观点,疫情概念或将延续,把控风险
〖壹〗 、月股市观点:疫情概念股或延续主线 ,但需严格把控风险,避免高位接盘,关注龙头与轮动机会。以下从趋势、关键信息点、机会与风险三方面展开分析:疫情概念股延续的底层逻辑全球疫情持续:国外疫情未得到有效控制 ,国内虽通过强管控维持稳定,但经济压力与香港试点经验表明,逐步放开是必然趋势 。
〖贰〗 、A股3400点久攻不下的核心原因在于阶段抛售压力持续存在及证券法修订后的短期市场情绪波动 ,明日走势需结合技术面缓和信号与机构观点综合判断,短线或延续震荡但机遇大于风险。3400点久攻不下的原因阶段抛售盘压力显著3400点附近抛售盘较多,导致指数多次冲击未果。
〖叁〗、背景:受高通胀及美联储加息影响,近7个交易日欧美股市经历了近年来最黑暗的一周 ,标普500一周重挫8%,道指本周累跌8%,纳指本周累跌78%。同时 ,欧洲多国也有大幅度加息的预期,可能减缓全球经济增长,削减能源需求 。
〖肆〗、今日股市早评核心观点:市场或将高位震荡 外围市场表现平淡:隔夜美股表现平稳 ,道指微涨0.01%,纳指下跌0.59%,未对A股形成显著扰动。国内市场放量上行:昨日A股高开高走 ,成交量扩大至9600亿,呈现“二八效应 ”。沪深300指数领涨,成长板块表现滞后 。
〖伍〗、医疗股票上涨行情或将持续相当的一段时间。以下是对此观点的详细分析: 疫情防控持续 ,医疗供给依旧不足 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尽管新冠疫苗的研发和接种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全球的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各国仍在加强防疫工作,对医疗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持续增加 。